摘要:以下是希赛网教师资格频道整理的“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第四部分,供各位备考考生参考。内容详情如下: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刘老师师范学院毕业后,在一所乡村小学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三十年来,她一直坚守在乡村学校教学的第。
为了寻找孩子们观察的野花,刘老师在河岸、田埂精心识别、挑选。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体味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在家人熟睡的时候,她一个人在厨房里反复朗读课文。大雪过后,她又会兴致勃勃地带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自然。
刘老师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旁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她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有厚厚的几本,她还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阅读许多中外教育名著,撰写教学日志,并不断改进自身教学实践。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材料中刘老师的教学行为无疑是正确的,践行了新型教师观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新型教师观指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材料中刘教师带孩子们感受自然、丰富直观体验,体现了刘老师重视学生的感受,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其次,新型教师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用传统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来。材料中刘教师精心挑选孩子们观察的野花,反复朗读课文,带学生外出寻找腊梅、看松树。体现出她具有课程开发意识。
再次,新型教师观强调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因此,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材料中刘老师坚持每天黎明起床背诵诗词等行为,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学习品质。
最后,新型教师观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材料中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比如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等行为,充分体现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
总之,刘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时期下的新型教学观要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