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希赛网教师资格频道为广大考生整理了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备考知识点:思维,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更多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希赛网教师资格证频道。
思维
1. 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如,思考、考虑、揣度、反省、设想等都是思维活动的形式。
特征:间接性与概括性
2. 思维的种类(选择)
(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划分
① 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具有直观实践性特点。
② 具体形象(表象)思维:即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③ 抽象逻辑思维:即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① 直觉思维:即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② 分析思维:即经过逐步分析或对问题做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① 集中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一题一解)
② 分析思维:即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一题多解)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简答、材料分析题)(记忆口诀:动情问诊,知谦思公园,还有个性认世界)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知识经验与迁移
(3)思维定势(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
(5)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除以上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联结-试误说)(选择)
基本观点: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而联结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
基本规律:
① 准备律
② 练习律
③ 效果律(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选择)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①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即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不能区分)
刺激分化:即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能区分)
3.斯纳金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实质就是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原理:(选择、辨析)
①强化
正强化(实施奖励、积极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撤销惩罚、消极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如回避惩罚。
②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消除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③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包括正惩罚和负惩罚两种形式。正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如言语斥责、批评等。负惩罚是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例如减少儿童的零花钱,取消儿童周末看电影的权利等。惩罚与负强化不同。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辨析)
目的不同,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负强化的目的是激励良好行为的发生;
实施方式不同,惩罚是当个体表现不良时使用的,负强化是正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好时使用的;
后果不同,惩罚的结果是不愉快的,而负强化的结果是愉快的。
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选择)
班杜拉认为强化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形式。
直接强化是指个体做出反应并体验自己反应后果而受到的强化。
替代强化是指个体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是指个体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三)认知学习理论
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辨析、简答、选择)
2. 有意义学习(简答)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过程。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记忆口诀:材料意义+同化新知识+心向)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从主观条件来看,实现意义学习的条件有:
①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②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