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药剂学备考需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强化记忆技巧、分析真题案例,系统掌握剂型设计、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的核心要点。同时,关注行业动态(如氢氟烷烃替代氟利昂作为抛射剂)和新技术(如纳米粒、脂质体靶向递送系统)。
药剂学作为执业药师考试的核心科目,涵盖药物剂型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关键内容,涉及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考生需系统掌握核心理论,精准把握高频考点,结合实践案例与真题解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应对考试挑战。
一、核心概念与学科框架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及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其分支包括:
1、物理药剂学:研究药物溶解度、流变学、粉体学等物理性质对制剂的影响。例如,表面活性剂的HLB值(3-8为W/O型乳化剂,15以上为增溶剂)直接影响乳剂稳定性。
2、生物药剂学:聚焦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ADME过程),阐明剂型因素与生物效应的关系。如首过效应导致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可通过栓剂或注射给药规避。
3、药物动力学:通过数学模型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关键参数包括半衰期(t₁/₂)、表观分布容积(Vd)、清除率(CL)等,指导给药方案设计。
二、关键理论与高频考点
1、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改变作用性质:硫酸镁口服导泻,注射镇静解痉。
调节释放速度:缓控释制剂维持血药浓度平稳,减少毒副作用。
靶向作用:脂质体通过双分子层结构实现肝脾靶向递送。
影响疗效:晶型、粒径、制备工艺均影响药物溶出度,如硝苯地平-PEG固体分散体显著提高溶出速率。
2、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分类与特性:阴离子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性强,非离子型(如吐温类)毒性低、增溶作用不受pH影响。
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超过CMC后药物溶解度显著增加。
生物学性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大,吐温类刺激性小,常用于注射剂增溶。
3、制剂稳定性与质量控制
影响因素:pH、温度、光照、金属离子等加速药物水解或氧化。
稳定性试验:加速试验(40℃±2℃、RH75%±5%)预测有效期,长期试验(25℃±2℃、RH60%±10%)验证实际稳定性。
微生物限度:非无菌制剂需符合《中国药典》标准,如眼用制剂不得检出霉菌和酵母菌。
三、备考策略与实战技巧
1、构建知识网络
以剂型分类为骨架,串联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例如,片剂制备需掌握湿法制粒步骤(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并理解崩解剂(如CMS-Na)的作用机制。
2、强化记忆与对比
口诀记忆:如“肠子里有三条虫子”对应肠溶性包衣材料(虫胶、CAP、HPMCP)。
对比记忆:O/W型乳剂可水稀释,W/O型可油稀释;絮凝剂(枸橼酸盐)与反絮凝剂(酒石酸盐)通过电解质调节微粒稳定性。
3、真题导向与案例分析
高频考点:如药物代谢酶诱导剂(利福平)与抑制剂(西咪替丁)对药效的影响,需结合具体药物分析。
案例题:如“某患者口服氨茶碱后心跳加快,改用栓剂后症状缓解”,考查剂型对毒副作用的调节作用。
4、跨学科融合
结合药理学、药物化学知识,理解剂型设计的科学依据。例如,多巴胺通过激动α、β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选择性扩张肾血管,其注射剂需严格控制pH以避免降解。
“希赛医卫题库”小程序内有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考生可进行在线刷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体验!
相关推荐:
药学职称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