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药品召回既是危机管理终点,亦是质量体系检验节点。企业需通过预案演练、药监沟通机制及财务核销制度,平衡患者权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唯有将合规意识融入全链条运营,方能在风险来临时从容应对,守护公众用药安全。
药品召回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核心机制,也是企业合规运营的关键环节。根据2025年最新修订的《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及行业实践,下文小编将从法律框架、操作流程、风险防控三方面解析药品召回的合规要点,以便大家了解~
一、法律框架
1、责任主体调整
新规将召回主体由“药品生产企业”扩展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涵盖研发机构、进口商等。MAH需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对药品安全隐患承担首要责任。例如,某跨国药企因未及时报告境外召回信息,导致境内代理人被纳入重点监管名单,凸显责任追溯的严格性。
2、召回范围扩大
召回范围覆盖研制、生产、储运、标识等全环节,包括不符合GMP/GSP规范、标签说明书缺陷等问题。某中药企业因包装未标注“孕妇禁用”被责令召回,即使未造成实际危害,仍因标签缺陷被处罚,体现“零容忍”监管趋势。
二、操作流程
1、风险评估与分级
根据安全隐患严重程度,召回分为三级:
(1)一级召回:24小时内启动,适用于可能引发严重健康危害的药品(如疫苗污染事件);
(2)二级召回:48小时内启动,针对可逆性危害(如药物过量风险);
(3)三级召回:72小时内启动,涉及非健康危害的合规性问题(如包装破损)。
某企业因混淆召回等级,将本应一级召回的劣药按三级处理,导致召回不彻底,被药监部门责令重新召回并罚款。
2、全链条协同执行
(1)MAH:制定召回计划,明确范围、时限、措施,并报省级药监部门备案;
(2)经营企业:72小时内上报风险,停止销售并协助追溯流向;
(3)医疗机构:优先联系患者停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逆向追溯用药记录。
某连锁药店因未及时锁定库存,导致召回药品继续销售,被暂停GSP认证并公开通报。
3、销毁与再利用规范
需销毁的药品须在药监部门或公证机构监督下进行,禁止延长有效期或混批返修。某企业试图将召回药品更换包装后重新上市,被认定为“重大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
三、风险防控
1、建立双轨监测机制
企业需同步监测不良反应报告与消费者投诉,经营单位应在72小时内上报风险。某药企通过AI系统实时分析社交媒体舆情,提前3天发现药品杂质超标风险,主动召回避免重大事故。
2、强化跨部门协作
召回涉及生产、质量、物流、法务等多部门,需建立专项小组。某跨国企业组建由医学、市场、KA部门参与的“召回指挥部”,48小时内完成全球产品线风险评估,缩短召回周期50%。
3、完善档案与追溯体系
召回档案需保存至少5年,包括通知单、客户确认单、销毁记录等。某企业因缺失购销记录被触发《药品管理法》第124条处罚,罚款金额达货值10倍。
四、行业趋势
1、区块链技术应用
部分企业试点“药品召回链”,通过区块链存证实现全流程追溯。某创新药企利用智能合约自动触发召回通知,将患者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
2、跨国召回协同
进口药品境外召回需在10个工作日内报告境内共用生产线情况。某外资企业因未及时通报境外疫苗召回信息,导致境内同款产品被暂停使用,损失超2亿元。
“希赛医卫题库”小程序内有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考生可进行在线刷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体验!
相关推荐:
药学职称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