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处方审核错误防控需构建“技术拦截+流程管控+人员赋能”的三维体系。通过智能系统减少人为疏漏,以标准化流程规范操作,借持续培训提升专业能力,最终实现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的转型,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在药品调剂工作中,处方审核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因医师书写不规范、药师审核疏漏或环境干扰等因素,处方审核环节仍存在多种常见错误。本文从处方规范性、用药适宜性、信息传递三个维度解析典型错误,并提出针对性规避策略。
一、处方规范性错误
1、典型错误:
(1)信息缺项或书写模糊:如未填写患者年龄、临床诊断,或剂量单位使用“片”“支”等非法定单位。例如,某处方将“泼尼松龙5mg×4片/日”误写为“20片/日”,导致患者误服过量。
(2)特殊人群用药未标注:早产儿、新生儿处方未注明体重或日龄,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未调整剂量。某案例中,医师为肾功能不全患者开具万古霉素,但未标注肌酐清除率,药师审核时未追问,导致患者发生肾毒性反应。
(3)药品名称不规范:使用商品名、别名或缩写替代通用名。如将“阿卡波糖”写为“拜糖平”,易引发混淆。
2、规避方法:
(1)建立标准化审核模板:在处方系统中嵌入必填项校验功能,对缺项或模糊信息自动拦截。
(2)强化特殊人群审核培训:定期组织药师学习儿科、老年科、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规范,要求审核时必须核对体重、肌酐清除率等关键指标。
(3)统一药品名称数据库:与医院HIS系统对接,强制使用《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录入,禁止使用商品名或别名。
二、用药适宜性错误
1、典型错误:
(1)适应证不适宜:如为病毒性感冒患者开具阿莫西林胶囊,属无指征用药。某医院统计显示,此类错误占不适宜处方的32%。
(2)配伍禁忌未排查:同时开具阿司匹林肠溶片与华法林钠片,未标注监测INR值,增加出血风险。
(3)剂量超常规:某处方为8岁儿童开具左氧氟沙星片(18岁以下禁用),或为高血压患者开具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bid(常规剂量为30mg qd)。
2、规避方法:
(1)引入智能审核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比对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南,对超剂量、禁忌证等自动预警。例如,某三甲医院上线系统后,用药不适宜处方拦截率提升45%。
(2)建立药师-医师沟通机制:对疑似错误处方,药师需在30分钟内联系医师确认,并留存沟通记录。
(3)开展临床用药监测:对高风险药品(如抗凝药、抗菌药)建立专项审核流程,要求药师审核时必须核对血药浓度、肝肾功能等指标。
三、信息传递错误
1、典型错误:
(1)标签信息错误:如将“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标签贴至鼻喷雾剂包装,导致患者误用。某调查显示,此类错误占发药差错的28%。
(2)用法说明模糊:处方标注“遵医嘱”,但未在药袋上明确“每日3次,每次1片,餐后服用”,患者易漏服或过量。
(3)同名患者混淆:在取药高峰期,药师未核对患者身份证号,导致同名患者拿错药。
2、规避方法:
(1)推行“双标签”制度:在药品最小包装和药袋上同时粘贴标签,内容涵盖通用名、剂型、用法、警示语(如“驾车慎用”)。
(2)开发用药指导APP:患者扫码药袋二维码即可获取语音版用药说明,支持方言播放,解决老年患者阅读障碍。
(3)优化发药流程:在高峰期增设“身份复核岗”,通过核对处方号、身份证号、就诊科室三重信息确保发药准确。
四、系统化防控
1、建立差错数据库:记录错误类型、发生环节、后果等级,定期分析高频错误原因。例如,某医院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药品摆放混乱”是导致拿错药的主因,随即调整货架布局,将相似包装药品分柜存放。
2、实施“双人四查十对”:调配药师与复核药师独立执行“查处方、查药品、查配伍禁忌、查用药合理性”,并核对科别、姓名、年龄等十项信息。
3、开展模拟演练:定期组织药师参与“错误处方识别竞赛”,通过案例模拟提升风险敏感度。
“希赛医卫题库”小程序内有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考生可进行在线刷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体验!
相关推荐:
药学职称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