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通常只用一个名字,就能满足日常社交与身份标识需求。但在古代,人的称谓体系远更复杂——既有姓与氏的区分,又有名、字、号的不同,这套看似繁琐的命名规则,不仅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逻辑。
一、姓与氏:从“别血缘”到“明身份”的演变
最初的“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从很多古姓带“女”字旁就能看出端倪,比如“姬”(黄帝之姓)、“姜”(炎帝之姓)、“嬴”(秦始皇之姓)等。《说文解字》中解释“姓,人所生也”,意思是“姓”是同一女性祖先的后代共有的血缘符号,核心作用是区分不同族群的血缘关系,避免同族通婚。
而“氏”是“姓”的分支,诞生于父系社会崛起后。随着族群人口增多、迁徙分化,贵族男子会以封地、官职、祖先名号等为自己的支系取“氏”,以此彰显身份地位。比如商鞅,本是姬姓公孙氏,后来因被封在“商”地,才改称“商鞅”;再如孔子,姓“子”,氏“孔”,因祖先曾任宋国“孔父”一职而得氏。宋代学者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详细记载了封地、官职、爵位、谥号等32种“得氏方式”,可见其复杂。
先秦时期,“姓”与“氏”的功能分得很清:“姓别婚姻”,同一姓的人不能通婚,是维系伦理的准则;“氏明贵贱”,普通百姓没有“氏”,只有贵族才有,是区分社会阶层的标志。直到秦朝统一后,分封制瓦解,贵族阶层衰落,“姓”与“氏”才逐渐融合,到司马迁写《史记》时,已经不再严格区分二者,比如称“秦始皇姓赵氏”,其实是将“氏”当作“姓”来用,这一习惯也延续到了后世。
二、名与字:从“长辈称”到“社交礼”的讲究
古代孩子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为其取“名”,这个“名”是家人、长辈对晚辈的日常称呼,带着亲昵的意味,比如孔子名“丘”、屈原名“平”。
而“字”则要等到成年时才会有: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束发戴帽,标志成年),女子十五岁行“笄礼”(束发插笄,标志可婚嫁),此时长辈会为其取“字”,意味着孩子正式进入社会,可参与社交活动。《礼记・曲礼》中明确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可见“字”是古代成年的重要“凭证”。
“名”与“字”之间往往有密切的意义关联,主要分三类:
- 同义对应:比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班固名“固”,字“孟坚”(“固”与“坚”同义)。
- 反义相对:比如韩愈名“愈”(有“前进、超越”之意),字“退之”(“愈”与“退”相反,暗含“进退有度”的期许);王绩名“绩”(有“勤勉”之意),字“无功”(以“无功”反衬“有绩”,显淡泊之志)。
- 相关联想: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平”与“原”在地理概念上相关);苏轼名“轼”(车前供人扶手的横木,不起眼却关键),字“子瞻”(“瞻”有“远望”之意,“轼”是远望的依托,二者相关)。
在古代社交中,“名”与“字”的使用有严格礼仪:自称用名,表谦卑,比如孔子在《论语》中常自称“丘”;称人用字,表尊敬,比如孔子的学生都称他“仲尼”(孔子字“仲尼”)。如果当面直呼他人的“名”,就像现在当面直呼别人全名且不带尊称,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只有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或极亲近的人之间,才会直呼其名。
三、号:文人雅士的“个性标签”
“号”是古代文人雅士为自己取的别称,不像“姓、氏、名、字”那样受家族礼法约束,完全是个人志趣的体现,常见的有“自号”“别号”“谥号”等。
- 自号多与个人的志趣、居所、经历相关:比如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理由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再加上自己这个“老翁”,合为“六一”;苏轼被贬黄州时,在东坡开垦种地,便自号“东坡居士”,暗含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 别号多是他人根据其性格、成就所赠,比如王安石因封“荆国公”,被人称为“王荆公”;陆游因诗风豪放、多写爱国情怀,被人称为“小李白”。
- 谥号则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死后,朝廷或后人根据其生平功绩、品德修养所定的称号,分“美谥”“平谥”“恶谥”:比如范仲淹死后谥“文正”(美谥,表品德高尚、政绩卓著),史称“范文正公”;秦桧死后初谥“缪丑”(恶谥,表奸邪丑恶),可见谥号是对人一生的盖棺定论。
唐宋时期,文人意识觉醒,“号”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很多人的“号”甚至比本名更广为人知:比如“八大山人”是朱耷的号,知道他本名的人不多,但“八大山人”的书画却无人不晓;“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号,提到这个号,人们立刻能联想到他的诗酒豪情,比称“李白”更添几分雅趣。
四、现代社会:名号的简化与文化延续
到了现代,中国的称谓体系逐渐简化,“姓+名”的结构成为主流,“字”基本消失,“号”也只在文人学者中偶尔出现(比如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可看作现代版的“号”;一些学者会为自己的书房取“斋号”,如“饮冰室”是梁启超的斋号)。
但古代名号文化的影响并未消失:我们给孩子取名时,依然会讲究字义吉祥、音韵和谐,像古代取“名”那样寄托美好期许;互联网时代,我们取网名、设ID、改昵称,其实和古人取“号”的逻辑很像——不用受家族约束,凭个人喜好选择,既能表达志趣(比如喜欢古风的人会取“清欢”“枕书”这类网名),也能在社交中展现个性,本质上是对古代“号文化”的现代延续。
从古代复杂的“姓、氏、名、字、号”,到现代简约的“姓名+网名”,称谓体系的变化,不仅是语言习惯的调整,更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变迁(比如“氏”的消失对应贵族制度的瓦解)、人际关系的简化(比如“字”的停用对应社交礼仪的宽松),以及文化心理的传承(对“称谓承载意义”的追求从未改变)。
如今再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就不会觉得只是简单的文字叠加——这短短一句话里,藏着他的血缘归属(姓李)、长辈期许(名“白”、字“太白”,表纯净光明),以及个人志趣(号“青莲居士”,显清雅脱俗),是一套完整的身份标识。了解这些讲究,再读古文、品古诗时,对古人的认知也会多一层文化温度。
给大家推荐一款专为小学生设计的文学常识刷题小程序——「上学吧文常1000问」,涵盖了小学很多常考的文学常识题,让孩子随时随地轻松刷题,扎实掌握常考知识!覆盖1000+个考点,智能刷题超方便,自动记录错题,超级好用,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执业药师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