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导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 原发性:占95%,多见于婴幼儿,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 继发性:常继发于肠道肿瘤、息肉、肠炎等病变。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肠套叠
- 腹痛:患儿突发剧烈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出汗,拒食。疼痛持续数分钟后缓解,间歇10~20分钟,反复发作。
- 呕吐:腹痛后数小时出现,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胆汁。
- 血便:典型表现为果酱样黏液血便,是肠套叠的重要诊断依据。
- 腹部包块:多数病例在右上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表面光滑,有弹性,可移动。
- 全身情况:早期一般状况尚好,体温正常。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可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出现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2、慢性肠套叠
以阵发性腹痛为主,发作时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肿块,缓解期腹部平坦柔软,无包块。病程可长达十余天。
三、辅助检查
- 腹部B超:在套叠部位横断扫描可见“同心圆”或“靶环状”肿块图像,纵断扫描可见“套筒征”。
-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可见靶环状肿块影退至回盲部,“半岛征”由大到小,最后消失,可同时完成诊断和治疗。
- 空气灌肠:可见杯口阴影,能清晰显示套叠头部的块影,同时可用于复位治疗。
- 钡剂灌肠:可见套叠部位的充盈缺损和钡剂前端的杯口影,以及钡剂进入鞘部与套入部之间的线条状或弹簧状阴影。主要用于慢性肠套叠的疑难病例。
四、复习要点
- 重点记忆:肠套叠的典型临床表现(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包块)和诊断依据。
- 检查方法:掌握B超、水压灌肠、空气灌肠和钡剂灌肠的特点及应用。
- 鉴别诊断:注意急性肠套叠与慢性肠套叠的区别,以及与其他急腹症的鉴别。
“希赛医卫题库”小程序内有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考生可进行在线刷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体验!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5年护理学(师)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师)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师)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师)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2025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中级)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中级)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相关推荐:
护理职称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