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健康报》刊发专业文章,结合三明医改实践提出医务人员薪酬优化方向,明确建议公立医院医生收入(年薪)不低于政府公务员的2倍;同时,北京、青海等地通过医改试点、政策响应,进一步推动医务人员待遇保障,为行业薪酬调整释放积极信号。
一、官媒明确薪酬建议: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倍数”,锚定医务人员价值
《健康报》刊发的《三明医改“调价”远期影响几何》一文,以三明市156家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样本,提出两大薪酬治理方向:
- 内部薪酬结构优化:
建议公立医院分配制度中,明确医、药、护、技、管人员的收入比例——医生收入占比需达40%,加上技师、护理、管理人员收入后,总人工成本占比≥60%;药物、设备、硬件等实物成本分摊占比≤40%,通过“实物成本+人工加成”机制,凸显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 外部薪酬倍数参考:
从“培养成本、工作强度、职业风险”三个核心维度出发,建议公立医院医生年薪为公立学校教师的1.5倍、政府公务员的2倍以上。
培养成本:医务人员需经历“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可选)+2-3年规培”,周期长达十余年,时间与经济投入远高于普通职业;
工作强度:长期面临加班、夜班、节假日值守,需随时应对突发医疗事件,高强度运转成为常态;
职业风险:直面传染病暴露、医闹暴力等风险,身心压力显著,职业特殊性需通过薪酬体现。
二、当前公立医院绩效分配现状:科室差异大,检验等学科处于劣势
尽管薪酬优化方向明确,但当前公立医院绩效分配仍存在“以科室结余定收入”的普遍问题,导致不同岗位、科室收入差距明显:
- 绩效分配核心逻辑:
医院绩效主要依赖“收支结余”计算——收入为科室收治病人产生的检查费、治疗费、床位费等,支出含人员成本、设备折旧等,结余后按10%-25%比例划拨给科室,再由科室主任按职称、工作量二次分配。由于缺乏内部转移支付机制,科室结余多少直接决定绩效高低。
- 学科收入差距显著:
临床科室(如外科、内科):凭借诊疗、手术等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服务,绩效与接诊量、手术量强挂钩,收入相对可观;
检验科室:工作成果以检验报告呈现,难以直接量化经济效益,绩效分配时往往处于劣势,导致检验人员收入低于临床科室,付出与回报不匹配。
三、多地政策响应:北京试点倾斜检验学科,青海落实待遇保障
针对薪酬分配问题,多地已通过医改试点、政策落地,推动医务人员待遇优化,尤其关注“弱势学科”和“基层群体”:
- 北京海淀:绩效首次向检验学科倾斜
北京市海淀区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时,明确5项改革措施,其中提出“优化分配机制”——在区属四季青医院试点院长绩效年薪制,同时完善内部考核,将绩效向儿科、传染病科、检验科等“弱势但必需”学科,以及紧缺岗位、高层次人才倾斜。这是官方首次公开提出检验学科的绩效倾斜,为检验人员带来政策利好。
- 青海:响应代表建议,多维度保障待遇
针对青海省人大代表鲍武章提出的“医务人员薪酬与付出不匹配”问题,青海省卫健委从5方面落实保障:
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核增一次性绩效工资;
职称考试评审向一线倾斜;
强制落实休息休假、保障工伤待遇;
开展先进表彰,提升职业荣誉感;
鲍武章代表还建议“参照公务员薪酬定标准、增加编制降负荷、特殊岗位发津贴”,相关建议已纳入后续工作规划。
四、国家层面肯定:医务人员奉献被铭记,待遇保障持续推进
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中,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明确表示:“我国建成世界最大医疗服务体系,广大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功不可没。”这一表述不仅肯定了医务人员的贡献,也释放出“持续改善待遇”的信号——国家正通过政策优化(如薪酬改革、职称倾斜、休息保障),让医务人员“心无旁骛守护健康”,逐步实现“薪酬与价值匹配、付出与回报对等”。
“希赛医卫题库”小程序内有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考生可进行在线刷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体验!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6年护理学(师)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师)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师)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师)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2026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中级)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中级)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相关推荐:
护理职称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