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常考简答题汇总(一)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责任编辑:甘婷 2020-02-27

摘要:以下是希赛网教师资格证频道整理的“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常考简答题汇总(一)”,内容详情如下:

1.简述教育的社会属。

答: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2.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4.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5.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目的影响因素。

答: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8.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9. 教育的概念。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10.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1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①问题的特征(问题表征的方式);②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③思维定势(心理定势);④功能固着;⑤原型启发;⑥动机的强度;⑦迁移;⑧个性差异。

1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②注重创设个性的塑造;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3.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①需要—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②归因—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③自我效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④目标—目标导向与环境创设。

14.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15.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16.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7.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18.简述影响遗忘的的因素。

答:①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②学习材料的位置;③学习程度的大小;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⑤识记的方法;⑥时间因素;⑦情绪和动机(态度)

19.如何增强记忆效果?

答:①动机—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意义—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加工—对材料进行深度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④适当过度学习;⑤记忆术—合理使用记忆术;⑥复习—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⑦应用—拓展知识的联系机会,提供知识的实践机会。

20.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答:①及时复习;②经常复习;③交错复习;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⑤多样复习。

2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2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23.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4.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①吸引力—增加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②动机水平—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归因—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④反馈—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25.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①学习任务的相似性;②原有的认知结构;③学习的心向与定势;④学习的指导。

26.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①学生角度—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②教学角度—精心设置教学环节;③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推荐阅读: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常考简答题汇总(二)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

专注在线职业教育24年

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厂商认证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咨询在线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