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护士刚巡完房,患者就偷偷外出跳河”的话题在护理圈引发热议。夜间病房看似平静,实则可能暗藏生死隐患——肿瘤晚期患者的绝望、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突发急症、老年患者的意外风险……一次疏忽,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作为护士,如何在夜间巡视中精准识别风险、筑牢安全防线?这4个用教训换来的“保命经验”必须牢记。
一、案例警示:那些不该发生的“夜间意外”
临床中,夜间不良事件的发生往往源于对细节的忽视。同行分享的真实案例,至今仍令人警醒:
案例1:蒲扇下的无声告别
心内科夜班护士按常规巡视时,见一位老年患者脸上盖着蒲扇“熟睡”,未上前确认。次日交接班时才发现,患者早已离世。教训:遮挡面部的“睡眠”是高危信号!它可能掩盖呼吸骤停或面色异常,夜巡必须移开遮挡物,直视胸廓起伏与面部状态。
案例2:家属阻拦后的生死时速
护士接班时,患者10分钟前测过体温正常,家属以“好不容易睡着”为由拒绝翻身检查。护士坚持操作后发现,患者已心跳停止,立即启动抢救才挽回生命。教训:侥幸心理是夜巡大忌!家属意愿需尊重,但专业评估不能妥协——“轻拍、呼唤”是验证意识的最直接方式,哪怕被抱怨也要坚持。
案例3:监护仪正常≠安全
一位大爷躺在床上,心电监护数值全部正常。护士接班时想翻身查看皮肤,呼叫无反应后检查瞳孔,发现已散大。紧急抢救后得知,患者白天与家属争吵后突发脑出血,家属误认其“吵累了补觉”。教训:监护仪数字不是“免检金牌”!意识状态(呼唤反应、瞳孔对光反射)才是急症最早的预警信号,交接班必须近距离互动评估。
二、夜间巡视必做的4个“关键动作”
这些案例背后,藏着夜间护理的核心原则:“看细节、重验证、拒侥幸、守规范”。总结出4个关键动作,帮你精准规避风险:
1、“看”呼吸:胸廓起伏是底线
进入病房后,若患者无翻身、打鼾等清醒反应,务必走到床边直视胸廓:观察是否有规律、有效的起伏。光线不足时可用手电筒(避免直射眼睛)辅助;若胸廓不动,立即轻拍呼唤,哪怕“吵醒”患者也要确认生命状态——“宁可被骂醒,不可悔终生”。
2、“测”指氧:仪器辅助揪隐患
对高危患者(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镇静状态者),夜巡时务必用指氧仪夹手指,数秒内即可获取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HR)。尤其警惕“仰颏躺”姿势的患者,舌后坠易导致气道梗阻,指氧仪能快速筛查缺氧风险,比“肉眼观察”更精准。
3、“动”患者:有效互动验意识
接班或定时巡视时,不能满足于“远远看一眼”:
第一步:清晰呼唤患者姓名或尊称;
第二步:轻拍肩膀观察反应;
第三步:若前两步无反应,立即给予疼痛刺激(如按压眶上神经)。
通过这三步快速判断意识水平(清醒、嗜睡、昏睡、昏迷),对无反应者立即测呼吸、摸脉搏、查瞳孔。
4、“遵”制度:规范记录是护身符
严格按医院巡视频次、时间点执行,绝不偷懒减次、缩短床旁时间。每次巡视后,及时在电子系统打卡或记录护理单,清晰标注“巡视时间、患者状态、采取措施”。一旦发生不良事件,规范的记录和监控录像将成为履职凭证——“做了,还要有证据证明你做了”。
最后提醒:警惕这些“致命假象”
夜间护理中,总有一些“想当然”会埋下隐患:
- “睡着了”可能是意识丧失的假象;
- 家属“陪护”不代表能替代专业观察;
- 监护仪正常不代表患者真的安全;
- 患者“平静”背后可能藏着自杀倾向或急症前兆。
护理夜班,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每一次俯身观察、每一次轻拍呼唤、每一次规范记录,都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牢记这些经验,让专业与细致成为患者夜间最可靠的“安全盾”——毕竟,生命经不起“万一”,更容不得“本可以”。
如需更多免费备考资料、免费核心母题、免费视频课程等,请在应用市场搜索【希赛医卫题库】下载APP,或直接扫描下方小程序免下载先体验,包含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功能~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6年执业护士资格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6年执业护士资格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6年执业护士资格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300元/全科 |
2026年执业护士资格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相关推荐:
执业护士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