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面对长期输液、肥胖、血管条件差(四肢血管看不见摸不着)的患者,反复穿刺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损伤血管。此时,颈外静脉穿刺往往是高效又安全的选择。但不少年轻护士一听到“颈外静脉”就犯怵,觉得操作难度高、不敢下手。其实,只要掌握规范流程和关键技巧,颈外静脉穿刺也能实现“一针见血”。今天就详细拆解这项操作的全流程和核心要点,帮你攻克这个“难点”!
一、为什么选颈外静脉?适用场景要明确
颈外静脉位置相对表浅、管径较粗,且不易滑动,尤其适合以下情况:
- 长期输液治疗、需要反复穿刺的患者;
- 四肢外周静脉条件差(如血管塌陷、硬化、肥胖遮挡),穿刺困难者;
- 急需快速建立静脉通路的紧急情况。
与PICC、输液港等中心静脉通路相比,颈外静脉留置针操作更简便,适合短期治疗需求;但需注意:有颈部手术史、局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症的患者禁用。
二、颈外静脉穿刺全流程:从准备到固定一步不落
(一)穿刺前准备:评估+物品+体位缺一不可
- 患者评估
重点检查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颈部皮肤状况(有无破损、感染、瘢痕),并观察颈外静脉可见度(轻压锁骨上窝可使静脉更充盈,便于定位)。
- 物品准备
消毒用品:碘伏或氯己定(需符合无菌要求);
无菌物品:无菌手套、无菌敷料(透明敷贴)、生理盐水预冲装置;
留置针选择:成人优先选18-20G,针身长度需足够(避免软管留在静脉内长度不足导致滑脱)。
- 患者体位
平卧位或头低位15°-30°(增加静脉充盈度),头转向对侧45°-60°,肩下可垫小枕使颈部伸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二)穿刺操作:定位+消毒+进针,细节决定成败
- 精准定位静脉
颈外静脉走行于下颌角与锁骨中点的连线处,皮下可见;若血管不明显,可轻压锁骨上窝阻断静脉回流,使血管充盈后再定位。
- 严格无菌消毒
以穿刺点为中心,做直径≥10cm的环形消毒,碘伏需消毒2遍(每遍待干),或按氯己定说明书要求操作,确保消毒范围无死角。
- 规范进针技巧
非优势手拇指轻拉穿刺点下方皮肤,固定静脉(减少滑动);
持针角度15°-30°(较四肢静脉更平缓),沿静脉走向进针;
感觉“突破感”或回血后,降低角度至10°-15°再进针1-2mm(确保软管进入静脉);
固定针芯,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回血确认成功后,轻柔推注冲管,再完全置入软管,撤出针芯。
- 稳妥固定敷料
用透明敷贴“竖着固定”(贴合颈部皮肤张力方向,减少卷边),并标注置管日期、时间及操作者,确保可追溯。
三、操作关键要点:避开这些坑,成功率翻倍
- 角度控制是核心
最佳进针角度为20°-30°:角度过大易穿透静脉后壁,角度过小则可能仅刺入皮下。肥胖患者可稍增大角度(因皮下脂肪厚),消瘦患者需减小角度(避免穿透)。
- 静脉固定有技巧
近心端轻压阻断回流(不可过度用力,以免血管塌陷),同时轻拉皮肤使静脉拉直,减少进针时的滑动。
- 失败处理别慌
首次穿刺失败后,需将针头完全退出至皮下,调整角度和方向后再尝试,同一部位穿刺不超过2次;若仍失败,建议更换部位或寻求超声引导下穿刺,避免反复损伤组织。
- 并发症预防要牢记
严格无菌操作:消毒不彻底易引发局部感染;
避免过度压迫:穿刺过程中轻压血管,防止静脉痉挛;
密切观察反应:穿刺时注意患者有无头晕、呼吸困难等不适,及时停止操作。
- 置管后护理不能少
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导管滑脱;
嘱咐患者避免颈部过度活动(如剧烈转头),防止敷贴卷边;
每72小时评估留置必要性,若需长期治疗,及时转为中心静脉置管。
颈外静脉穿刺看似“难”,实则是“熟练度+细节把控”的考验。年轻护士不必因陌生而退缩,只要按规范流程多练习、多总结,就能逐渐掌握手感。记住:临床操作没有“不敢做”,只有“没学会”——打好理论基础,再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你也能轻松拿下颈外静脉穿刺,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如需更多免费备考资料、免费核心母题、免费视频课程等,请在应用市场搜索【希赛医卫题库】下载APP,或直接扫描下方小程序免下载先体验,包含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功能~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6年执业护士资格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6年执业护士资格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6年执业护士资格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300元/全科 |
2026年执业护士资格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相关推荐:
执业护士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