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静脉采血操作中,护士对“先拔真空采血管还是先拔穿刺针”存在两种不同做法:部分护士先拔采血管再拔穿刺针,另一部分则先拔穿刺针再拔采血管。不同科室基于实际情况也有不同观点,比如消化科认为先拔采血管能保证血量准确、降低血标本不合格率,血液科因患者多为贫血且多次输血,更倾向于先拔穿刺针以减少患者对血液丢弃的顾虑。那么,哪种操作更符合标准、更利于护士自身防护?以下结合证据、优势及采血规范详细说明。
一、明确标准操作:权威证据支持“先拔采血管,后拔穿刺针”
无论是教材、产品说明还是行业标准,均明确规定静脉采血结束后需“先拔真空采血管,再拔穿刺针”,具体依据如下:
- 教材依据:护理核心教材《基础护理学》“静脉血标本采集”章节明确要求——“采血结束,先拔真空管,后拔去针头再按压”,这是临床操作的基础指导原则。
- 产品说明依据:真空采血管说明书【使用方法】中规定——“当血液呈滴状流入采血管内时,立即将采血管从采血针中拔出,再将采血针从静脉中拔出,用已消毒的棉签压住穿刺部位保持10分钟以上,直至血液停止流出”,直接明确操作顺序。
- 行业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661-2020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5.10“拔针与穿刺点止血”条款明确要求——“从采血针/持针器上拔出最后一支采血管,而后从静脉拔出采血针”,是当前临床操作的核心遵循标准。
二、“先拔采血管,后拔穿刺针”的核心优势
1、保证采血量准确,降低血标本不合格率
当血液呈滴状流入采血管时,说明试管内负压已完全耗尽,此时拔下采血管,采集的血量能精准匹配试管内抗凝剂或促凝剂的剂量,避免因剂量不匹配导致的溶血、凝血等问题;若先拔穿刺针,采血针软管内的血液会因重力和大气压作用流入采血管,导致采血量偏多,破坏试剂与血液的比例平衡,增加血标本不合格风险。
2、减少职业暴露,保障护士职业安全
若先拔穿刺针再拔采血管,当采血管内负压耗尽后,血流静压会使管内压力高于外界压力,可能导致血液从针尖反流,污染床单、地面,甚至造成护士接触性职业暴露;而先拔采血管可提前切断负压与静脉的连接,避免血液反流,降低护士职业暴露风险。
三、补充规范:静脉采血的试管顺序(附对应颜色)
结合《WS/T661-2020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第六版《基础护理学》及WHO推荐,静脉采血需遵循以下试管顺序,避免不同试管间试剂交叉污染,保证标本质量:
- 厌氧菌培养瓶
- 需氧菌培养瓶
- 霉菌培养瓶
- 无添加剂试管
- 柠檬酸钠抗凝管(先凝血管,对应蓝色;后血沉管,对应黑色)
- 血清采集管(先促凝管,对应红色;后血清分离管,对应黄色)
- 肝素抗凝管(对应绿色)
- EDTA抗凝管(对应紫色)
- 葡萄糖酵解抑制剂管(对应灰色)
四、临床操作提醒:三大“法宝”指导规范工作
临床操作中,教科书、产品说明书、行业标准(指南)是核心指导依据,三者需结合使用:
- 教科书是基础,但版本更新较慢,部分知识可能滞后,需结合最新指南调整;
- 行业标准(指南)是基于科学证据的专业规范,现行操作需以最新指南(如WS/T661-2020)为准;
- 产品说明书是针对具体物品的使用说明,基于教材和指南制定,操作前需仔细查阅(如真空采血管、采血针说明书)。
建议临床护士养成“三查”习惯:日常翻看教科书巩固基础、操作前查阅产品说明书、定期关注行业新发布标准,确保操作规范、安全。
如需更多免费备考资料、免费核心母题、免费视频课程等,请在应用市场搜索【希赛医卫题库】下载APP,或直接扫描下方小程序免下载先体验,包含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功能~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6年执业护士资格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6年执业护士资格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6年执业护士资格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300元/全科 |
2026年执业护士资格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相关推荐:
执业护士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